篇一:《爱国爱民的鲁迅先生》
爱国爱民的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鲁迅的名言大家一定熟知。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对敌人决不屈服,而对人民却甘心做一头牛。
大家知道,鲁迅出生与名门望族,学医出身。后来他弃医从文,就是因当时中国的窘境、中国人的愚昧行为彻彻底底的唤醒了鲁迅的心。他懂得学医只能治疗人外在的躯壳而已,真正要觉醒、要拯救的是中国人的心,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精神。所以他果断地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开始从内心唤醒沉睡的中国人。
鲁迅的文笔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讽刺性,他不仅写出了中国当时的黑暗,也唤醒了许多中国人的心。
在课文《我的伯父鲁讯先生》中,鲁迅救助车夫的那段令我印象深刻。夜晚,所有人都顾着自己回家,却看不到一个车夫受伤而回不了家。而鲁迅先生发现并细致入微地帮助车夫包扎伤口,而且把剩下的药和一些钱慷慨地送给的他。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劳苦大众,尽自己所能帮扶他们,深刻的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并呐喊、急呼以唤醒麻木的人民,他深深的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为此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鲁迅,一位著名的大作家甘愿俯下身子为一个车夫包扎伤口,可见鲁迅是多么关心人民。
鲁迅爱国、爱民,同样受到人民的爱戴,不愧为“民族魂”。的
确,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
篇二:《评述鲁迅!》评述鲁迅
历史的洪流激荡着迷茫的旧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无法带人走出这样一个黑暗的泥潭。随着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地窃取,北洋军阀地统治让本就不堪一击的旧社会显得更加雪上加霜,在苦难中深深挣扎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以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中间力量,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新文化运动应蕴而生。其中涌现了大量有思想、有觉悟、爱国的先进人士,他们不断地在为中国寻找新出路,挽救旧中国于水火之中。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无产阶级的斗士,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力量。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我对鲁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如是说鲁迅
一、鲁迅其人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鲁迅生平
1881年,鲁迅出生在一个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之后因为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鲁迅作品介绍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四、对鲁迅的认识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能够毫不犹豫的展出来,选择用犀利的文字唤醒国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历史使命中来。光从这一点看来,鲁迅先生功不可没。毫无疑问,他的存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对整个中国乃至中华民族都是一种幸运。他是真正的斗士,真正的勇士。
关于鲁迅的作品,永远体现着他不屈的斗志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能够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的祥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
以上是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最后用林贤治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为结尾: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与我们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千千万万
篇三:《走近鲁迅》鲁迅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他所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那种深切真实的感情,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在他所生活的年代里,弥漫着封建黑暗的气息,那个污浊的社会,不但没有让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反而成为一个拥有高尚人格的作家,就像高尔基的作品《童年》之中的阿廖沙一样。
起初,面对日益衰微的旧中国,鲁迅先生和孙中山一样在学医,就在快学成时,鲁迅先生才真正意识到:想要救国,光凭身体上的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思想上唤醒民众,自由的束缚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束缚。从那以后,鲁迅先生便弃医从文,真正开始从思想上让民众觉醒。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有无数的人因鲁迅的文章而彻底醒悟,可也有人企图让鲁迅先生碰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依然拿起笔,坚定不移的写着,即使前方有无数的暴风雨,他也会说:我所走的路,为的是全中国的人民,,他们不了解我,我没有怨言,我坚信,我所走的路,一定是对的。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在为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狂人日记》,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在现我的眼中,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我欣赏他的作品,对他的作品,无论何时,我都是满怀期望地去阅读,在他的作品中,我时刻感受到那一种对于文学的热爱。如果说文学创作是鲁迅的生命,那么他的对于文学的热爱,就是控制它整个生命的灵魂,假如当初鲁迅没有放弃学医,可能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觉醒!
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在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今天,我们记起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都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贡献。但是别忘了,还有一个人;还有一个以笔为武器的普通作家;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革命家,鲁迅。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站在我们中间的人。
是一个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人。
篇四:《下列句子正确的顺序应该是()。①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②鲁迅》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五:《评价鲁迅》评价鲁迅
1、《心灵的探寻》《走进当代的鲁迅》《与鲁迅相遇》《闲话鲁迅》。
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的几部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多有叩问心灵的呐喊。
2、《一个人的爱与死》林贤治
激情的作家,然而又不缺乏理智;诗人的气质,语言源至内心;他的观点无论你赞成与否,你都得承认,在林贤治的心中,鲁迅确实如此!因为林贤治是用心去写这部著作的,他没有糊弄读者!
3、《人间鲁迅》林贤治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
4、《鲁迅的最后十年》林贤治
这是一部当代水平最高的鲁迅评传,有关于鲁迅与胡适的经典学理对比,有鲁迅与西方各哲人的心灵相通之处。深刻到学贯中西,浅显到中学生皆能阅。
5、《鲁迅评传》曹聚仁
这是与鲁迅同时代人写的水平最高的评传。作者是有名的出版家,与鲁迅关系很近,但行文中立客观,又内容翔实,看后能真实的逼近鲁迅。
6、《被亵渎的鲁迅》孙郁
是最早一部收集鲁迅同时代骂鲁迅的文集,材料很全。也可以阅读陈漱俞的《围剿集》,题材相同,分类不同。
7、《鲁迅与周作人》孙郁
孙郁深入“人”内心,心性与性格,探究鲁迅与周作人的不同特质。本书读后,让我们不再轻信一些简单的论断和繁博的引证。不着边际、捕风捉影的流言更是灰飞烟灭。
8、《鲁迅与许广平》倪墨炎
长篇传记连载。
9、《鲁迅与朱安》叶卉
将鲁迅先生鲜为人知的一段经历剖白于人前,写得很沉实。
10、《周海婴访台归来话家常》于立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
11、《有的人》臧克家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20课
12、《回忆鲁迅先生》萧红
13、《谨记周树人君》藤野严九郎
14、《早》吴伯萧入选苏教国标版语文第十册(五年级下册)第4课
15、“先生常充左翼先锋,呐喊欲驱长夜黑。”联中纪念的人就是鲁迅先生。
16、版画《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幅版画表现的是先生拆除束缚人民的锁链(原画可清晰辨认出锁链)和固定锁链的栅栏。
17、《惜别》太宰治
篇六:《评述鲁迅》{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评述鲁迅
历史的洪流激荡着迷茫的旧中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并无法带人走出这样一个黑暗的泥潭。随着袁世凯对辛亥革命果实地窃取,北洋军阀地统治让本就不堪一击的旧社会显得更加雪上加霜,在苦难中深深挣扎的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中国的出路是什么?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以当时先进知识分子为中间力量,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的新文化运动应蕴而生。其中涌现了大量有思想、有觉悟、爱国的先进人士,他们不断地在为中国寻找新出路,挽救旧中国于水火之中。鲁迅先生,作为一位无产阶级的斗士,在这场运动中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力量。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我对鲁迅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如是说鲁迅
一、鲁迅其人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二、鲁迅生平
1881年,鲁迅出生在一个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13岁那年,他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锒铛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因此卖了房子。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这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之后因为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18年9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鲁迅作品介绍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日记》,《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四、对鲁迅的认识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正如鲁迅先生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能够毫不犹豫的展出来,选择用犀利的文字唤醒国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革命的历史使命中来。光从这一点看来,鲁迅先生功不可没。毫无疑问,他的存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对整个中国乃至中华民族都是一种幸运。他是真正的斗士,真正的勇士。
关于鲁迅的作品,永远体现着他不屈的斗志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能够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我认为鲁迅先生作品最具价值之处,就在于其改造“民族灵魂”和中国社会的思想。鲁迅先生为现代文学刻划了一系列不朽的典型:既疯狂又格外清醒的“狂人”;作为国民弱点象征的“精神胜利法”的体现者阿Q;带着滴血的灵魂走向地狱的祥林嫂;还有闰土、华老栓等等。他不但写出人物的“血肉来”,而且表现出人物“灵魂的深”。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在短篇小说、散文、散文诗、历史小说、杂文各种类型的创作中,都有自己全新的创造。这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
以上是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最后用林贤治先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作为结尾: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与我们可以因它而深刻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意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时代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的追随者的精神的火花。
篇七:《主题人物阅读——鲁迅》主题人物阅读:追慕不朽的灵魂——鲁迅
他矮小,身高只有1.5米左右,但他的铁肩却掮起了“地狱”城头那扇黑沉沉的闸门,引领着人们向着日出的东方奔去。他瘦弱,离开这个世界时体重不到80斤,但他发自内心的挟带着民族的大悲愤、大爱憎的呐喊,唤醒了无数正昏昏欲睡于“铁屋子”里的国民。他呐喊过,也曾失落过,不是为自己的“运交华盖”,而是因为“寄意寒星荃不察”的无奈。他也曾彷徨过,不是为自己“破帽遮颜过闹市”的落魄,而是因为许多国人如“阿Q”式的愚弱。他挺起了脊梁,继续选择做一名“战士”,同一切蚊蝇走狗作坚决斗争;他仍然执著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信念,如一面猎猎招展的大旗,坚定地矗立在反帝反封建队伍的前头。他倒下前曾立下遗嘱:“赶快收殓,埋葬,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可是,人们自发地举行了规模与“国葬”一样隆重的丧仪为他送行,人们将写有“民族魂”字样的旗帜盖在他的遗体上。他,就是我们的民族巨人——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最热忱的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
前的民族英雄”,“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倾吐感念的真情
提起鲁迅,当今的中学生脱口而出的字眼便是“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这恐怕就是存在于他们脑海中的概念化的鲁迅。然而,在与鲁迅先生近距离接触并亲聆其教诲的人眼中,鲁迅是鲜活的,他从讲坛上投来或褒或贬的目光,他从圆转椅上发出亲切的微笑,他接待“贩卖精神”的“商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他拂晓时依然在书桌旁留下坐定的灰黑色的背影??请看鲁迅先生的学生萧红笔下的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
那天下午要赴一个宴会,我要许先生给我找一点布条或绸条束一束发。许先生拿来米色的,绿色的,还有桃红色的。经我和许先生共同选定的是米色的。为着取笑,把那桃色的,许先生举起来放在我的头上,并且很开心地说着:“好看吧,多漂亮!”{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
我也非常得意,很规矩又顽皮地等着鲁迅先生往这边看我们。
鲁迅先生这一看,就生气了,他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我们这边看着。“不要这样装饰她??”
许先生有点儿窘了。
我也安静下来。
鲁迅先生在北平教书时,从不发脾气,但常常好用这种眼光看人。许先生常跟我讲,她在女师大读书时,周先生在课堂上,一生气就用眼睛往下一掠,看着他们。这种眼光鲁迅先生在记范爱农先生的文字里曾自己述说过,而曾接触过这种眼光的人就会感到一个旷代的智者的催逼。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刚刚我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是上午我来的那次周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鲁迅先生家里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那里的人更没有。一个礼拜六的晚上,在二楼鲁迅先生的卧室里摆好了晚饭,围着桌子坐满了人。每逢礼拜六晚上都是这样的,周建人先生带着全家来拜访。在桌子边坐着一个很瘦、很高的穿中国小背心的人,鲁迅先生介绍说:“这是一位同乡,是商人??”这商人可真怪,怎么专门走地方,而不做买卖?并且鲁迅先生的书他也全读过,一开口这个,一开口那个。并且海婴叫他×先生,我一听那×字就知道他是谁了。×先生常常回来得很迟,从鲁迅先生家里出来,在弄堂里遇到了几次。有一天晚上×先生从三楼下来,手里提着小箱子,身上穿着长袍子,站在鲁迅先生面前,他说他要搬了。他告了辞,许先生送他下楼去了。这时周先生在地板上绕了两个圈子,问我说:“你看他到底是商人吗?”
“是的。”我说。
鲁迅先生很有意思地在地板上走了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先生走过二万五千里回来的。
全楼都寂静下来,窗外也是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在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出三十年集。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对鲁迅先生不注意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不久书桌上德文字典和日文字典又都摆起来,果戈里的《死魂灵》又开始翻译了。
又过了三个月。
1936年1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17日,一夜未眠。
18日,终日喘着。
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时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摘自《文人画像》)
●拂去厚饰的金粉
作为众人仰慕的大师,鲁迅先生的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等。可是,由于领袖的评赞,也由于“造神”运动的需要,雕像曾不止一次地被厚饰,成了金光闪闪的圣像,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人们仰望他,却接近不了他,看不真切他,人们渴望能看清真正的鲁迅——
人间鲁迅林贤治
一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的时代是大时代。大时代总要产生巨人。鲁迅是巨人。他不是帝王,不是将军,他无须挥舞权杖。作为旧世界的逆子贰臣,唯以他的人格和思想,招引了大群年轻的奴隶。他把对于民族和人类的热爱埋得那么深沉,乃至他的目光,几乎只让人望见直逼现实的愤怒的火焰。数千年的僵局政治,“东方文明”,专制、强暴、虚伪、保守和蒙昧,都是他攻击的目标。他教奴隶们如何反抗,如何“钻网”,如何进行韧性的战斗。他虽然注重实力的保存,却不惮牺牲自己,必要时照例地孤身鏖战。在一生中,他呐喊过也彷徨过,但是从来耻于屈服和停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赢得众多的“私敌”,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招致密集的刀箭,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获得更为辉煌的战绩。他所凭借的仅仅是一支“金不换”,便在看不见的却是无比险恶的战场里,建树了超人一等的殊勋。
在他身后,自然要出现大大小小的纪念物——石雕、铜像以及传记。可悲哀
的是:当再度被赋予形体的时候,这个始终屹立于人间的猛士,却不止一次地被有意无意地厚饰,成了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平凡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鲁迅是“人之子”,人所具有的他都具有。正因为他耳闻了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呼号,目睹了淋漓的鲜血和升腾的地火,深味了人间的一切苦辛,在他的著作中,古老而艰深的象形文字,才会变得那么平易,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命的活力。
对于这样一个毕生以文字从事搏战的人,他的形象,其实早经文字本身表达无遗了。世间的纪念物,丝毫也不能为他增添或减损些什么,无非是后人的一种感念而已。
如果他所激发的,不是对真理的渴求,不是奔赴生活的勇气和变革现实的热情,而是宗教式的膜拜,那么毋宁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
历史人物之所以伟大,正在于我们可以因他而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在存在方式的选择中间,我们根本不愿拒绝他的灵魂的参与。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把黄金世界轻易预约给人类,却以燃烧般的生命,成为千千万万追求者的精神的火光。
真正的巨人活在时间的深度里。应当相信,历史终会把最有分量的东西保留下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鲁迅}.
(摘自《鲁迅研究》)
●叩问遥远的师魂
世界愈来愈喧嚣,年轻的心愈来愈感到孤独与寂寞;社会愈来愈纷繁,年轻的心时时产生疑虑与困惑。为了打破孤寂,为了解除疑虑,年轻的眼睛遥望远天,凝视着遥远的师魂。他们穿越时空隧道,拜请鲁迅先生指点迷津——
我见鲁迅杨儒洁
不知怎地,我滚进了时空隧道。
30年代的上海,外国大轮船像大黄牛一样哞哞直叫,黄包车在灰色浮动的水门汀路上徘徊,低矮的洋房互相拥挤着。
鲁迅先生的房子不是别墅,倒像今天的平民屋,只不过多了一种味道。我预备拜访,正巧几个白围巾、灰长衫、手拿书的青年和先生说着笑着从屋里出来。先生并没有穿长衫,而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穿的那件花格子西服,发型也非直立的怒发平头,而是当今人们喜爱的西式。
先生站在青年们的后面,满脸的笑,目送了良久,才把门轻轻关上。由于速度太快,惯性太大,我来不及敲门便破门而入。
先生怒目圆睁,他看着我的小分头,瘦高的个子,有点儿流氓味的夹克。他大概以为我是特务,很威严地说:“你想干什么?”
“不,先生。我是青年,我奔波了60多年才到这里!”
“哦,请喝杯水吧。”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