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国近代史实践报告》
“寻访名人足迹,探索历史真相”——实践报告
武昌首义纪念馆
姓名:但汉青
专业班级:信息技术02
学号:1205110205
日期:2013年3月16日
对辛亥革命,我并不陌生。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历史课上老师就常常讲到辛亥革命。一个世纪前的1911年是中国旧历的辛亥年,此时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列强瓜分蹂躏,反清起义接连不断。后来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了武昌起义,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虽然我对辛亥革命并不陌生,但是知道的还甚少。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前说起辛亥革命中的人物我只知道孙中山,现在我发现原来还有很多伟大的英雄人物。如:黄兴,孙武,吴兆麟,黎元洪,张振武。。。。。。他们都是革命潮流中的中流砥柱,在带领人民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也许我们还生活在那个封建腐朽的社会中。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他们,并且永远记住他们。
历史的潮流中,以孙中山、黄兴为领袖的同盟会在武汉秘密建立了中部总会,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寻机发动武装起义。10月9日,负责军事组织的孙武在俄租界配制炸药不慎引爆,领导机关遭到破坏,名册、印信被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出走。蒋翊武(1885-1913)二次革命烈士。湖南醴州(今湖南醴县)
人。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後,即主张革命。1903年在常德师范学
习时,因倡言革命而被开除,遂与会党联络,建立起义机构。1905
年
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加入同盟会,创办《竞业旬报》。1909年,入
湖北新军,参加振武学社。1911振武学社改组为文学社,被推为社长。
9月24日文学社,文学社与共进会合作,策划起义,被推为起义总司
令。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後,被推为总指挥。10月9日,因汉口起义机
关被破坏,决定立即起义,又因交通被阻而未成,即潜出武昌。10日
武昌起义後,任军政府军事顾问。汉阳失守後,代黄兴任总司令,与
清军对垒,固守武昌。及南北和议达成,调任袁世凯政府高等顾问。“二次革命”中潜回岳阳参加讨袁运动,任鄂、豫招讨使。在湖南参加讨袁战役,事败後逃往广西,在全州被俘,于10月9日在桂林市丽泽门外被杀害,终年28岁。直至1916年,革命党人才将其由桂林迁葬于岳麓山。该墓占地400平方米,至今尚在。
十日晨,革命党人刘复基、彭楚藩、杨宏胜被捕遇难。在此危急关头,新军中革命党人主动联络,决定按原计划立
即起义。
吴兆麟,湖北鄂州人,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元勋之一,时任武昌起义新军的临时总指挥。他也是把黎元洪推上武昌起义领导人的主要人物。
晚上8点多钟,新军工程营、辎重营首先发难,首先是工程第八营的几个士兵拒交子弹,打死了前来镇压的反动军官,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工程营夺占了楚望台军械库,推左队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各营革命党人纷纷响应。当晚,起义军兵分三路向总督署及第8镇司令部发起进攻,炮击总督署,湖广总督瑞徵、第8镇统制张彪仓皇出逃。11日天亮后起义者便占领了武昌全城,革命党人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在黄鹤楼上。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汉口、汉阳的新军也起义占领了两镇,同日,武昌成立了军政府。武昌首义成功!
黎元洪(1864年-1928
年),字宋卿,湖北武汉黄陂县人,中国同盟会会长,北洋政府大总统。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88年入海军服役。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革命党人迫黎元洪就任都督,决定废“宣统”年号,用黄帝纪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1916年6月29日,黎元洪宣布遵行《临时约法》,恢复国会,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
此消息一出,各省纷纷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只是略作挣扎,便如腐烂的古树,轰然倾倒。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就此结束,摧枯拉朽的革命洪流就此将中国历史推
篇二:《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院系:艺术设计学院广告学
班级:
成员:严帅帅
3班徐子茹易梦雪杨帆汤飘谢傲肖男万冰雪叶明焕
1.基本介绍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即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厂,西邻黄鹤楼,北倚蛇山,南面首义广场。旧址占地面积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因旧址红墙红瓦,武汉人称之为红楼。20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旅游景区。[1]红楼原为清朝政府设立的湖北咨议局局址,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建成。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旗帜下集结起来的湖北革命党人,蓄势既久,为天下先,勇敢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并一举光复武昌。次日在此组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推举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宣告废除清朝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随即,辛亥革命领袖之一黄兴赶赴武昌,出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领导了英勇悲壮的
抗击南下清军的阳夏保卫战。武昌义声赢得全国响应,260余年的清朝统治顿时瓦解,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随之终结。武昌因此被誉为“首义之区”{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红楼则被尊崇为“民国之门”。
红楼于1961年以“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的名义经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10月,依托红楼建立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由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写馆名。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这里已然并正在向辛亥革命的纪念中心及其史迹文物资料的保护收藏中心、陈列展览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的目标迈进,并已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活动过程
第一站:第一展厅{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辛丑条约签订场景
辛亥革命博物馆是为纪念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专题博物馆,具体的地理位置在武昌阅马场,红楼的斜对面。有幸来到这里参观感受辛亥革命历史,对普通游客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参观学习历史的机会。博物馆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三层,主要展厅有五个,每个展厅都反映辛亥革命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表现了晚清中国、革命原起、武昌首义、创建共和和辛亥百年五个大的主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博物馆里结合了高科技手段,尽可能的复原历史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甲午海战
第一个展厅的主题是晚清中国,走进展厅,首先两则巨大的浮雕墙一下子把人带到了晚清时期,让人们感受晚清那段丧权辱国的历史。198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走过浮雕墙,游客会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场景,一边是八国联军,一边是李鸿章等晚清大臣。场景的左侧区域主要是甲午战争的相关历史记载,并且还有影像记录片。而往右侧走,会看到垂帘听政的场景。
洋枪
除了清政府的一些相关记录,还有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资料和文物,比如洋枪、书册等。另外还有巨幅油画反映的是当时的立宪运动,油画的背景就是当时的湖北谘议局,也就是现在的红楼。另外,还有些高科技的LED展示,比如孙中山1878年随母亲从香港乘轮船赴檀香山求学西方,前方的轮船、人物生动立体,后面的海浪效果十分逼真。除了一些人物场景,还有一些关于孙中山早期革命运动的珍贵资料,这些展品更加真实的反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二站:第二展厅{参观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国近代史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同盟会成立
参观完第一展厅之后出来,上楼梯来到第二层继续参观第二展厅。第二展厅的主题是革命原起,主要介绍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广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各地的革命团体运动,孙中山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革命思想家创办革命刊物,黄花岗起义,以及保路风潮等历史事件。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各地的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思想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各地革命思想家创刊宣传革命,比如民报、湖北学生界等。
黄花岗起义
而革命团体的建立以孙中山建立中国同盟会为代表,这个场景被真实的搬到了博物馆的展厅。历史的背景主要是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掀起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好了思想舆论上的准备。而在这样的论战中,各地的起义运动开始。比如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最大一次武装起义,主要是黄兴率敢死队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这样的战役在博物馆中,也以高科技的方式呈现给参观的游客。
起义资料
往里走,会有关于武昌起义革命爆发的具体介绍,包括讲述了起义的过程,鄂军都督府的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十八星旗在武汉三镇飘扬。另外,还介绍了张之洞都鄂与近代武汉的发展历史以及全国闻名的保路风潮。保路风潮起因于当时四川民众请愿铁路商办,但遭当局血腥镇压,保路同志军在各州、县起义,包围成都,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博物馆里除了通过实景打造的运动场景,还有一LED全触摸桌面,展示了除了有当时的武汉地图外,还有各种历史图文。
第三站:第三展厅
包括武昌首义
保安街
出第二展厅,还是上楼参观第三展厅。第三展厅是我认为的所有展厅里面最有意思的一个展厅,这个展厅的布局别具匠心,一进入展厅你会发现你自己并不是在看展览,而是站在民国时期的武汉老街道上,整个展厅尽量还原老武汉街道的夜景,并且配合武昌起义前的紧张感,还有夜晚的蛐蛐叫、狗吠等音效,幽暗的街道、巡逻的士兵,早已打烊的店铺,这些完全营造出老武昌的实景和当时革命前夜的环境氛围,让游人重温历史时刻。
彭刘杨烈士
除了场景上的逼真,第三展厅还运用了很多高科技的声光效果。1903年5月,吴禄贞等借武昌花园山李廉方寓所为聚会点,畅谈革命方略,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和派遣知识青年潜入新军,运动军队,发动组织,已初具革命团体雏形。这个花园山聚会的场景就是以微缩模型展示出来。另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联合制定起义计划,在武昌胭脂巷召开会议。最印象深刻的还是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位烈士英勇就义的雕塑,武昌的彭刘杨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三位烈士。
3.活动总结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有百年,回首那样的岁月,各个爱国人士们用热血浇灌的累累硕果。怀着对先辈烈士的崇尚之情,伴着一路小雨,我们来到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充满将要参观革命胜地的兴奋与激动,很快的我们乘坐的车子就到达了目的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一个国魂不死的纪念碑在这一片绿色中显得分外雄伟。
百年前的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重压之下,人民又是处在何等的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仿佛是一盏明灯,照亮了茫茫前路。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为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而辛亥革命就着着实实做到了。
篇三:《近代史实践报告》《中国近代史》
实践报告
信管(1)班
小组成员
分工:照片拍摄++
资料筛选++
报告正文++
报告整理++
被敬畏浸染的下午
——走进梁启超故居
一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牢固的治学根基,灵动的革命思想的人物故居,丝毫不会被烈日的炙热,人群的嘈杂,脚步的急促,环境的轻浮侵蚀,更不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是的。
站在梁启超故居前,内心顿时涌上一种叫做敬畏的情感。院内正中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虽然风雨已经使铜像的外层蒙上了绿色的铜锈,但是丝毫不能掩藏那睿智的双眸里涌现出的拯救国家的信念,那端坐的躯体更散射出近代中国救国者的雄威和不屈。铜像左后侧是浅色二层小洋楼,楼内正面有三个小拱厅,门前两侧是石台阶,这座带有浓浓的意式风格和沉厚的历史气息的建筑就是“饮冰室书斋”。书斋内,一楼正中为大厅,大厅周围5间房子,除1间为杂房外,其余为书房和图书室,轻轻地走进书房,唯恐打扰到这里的寂静,就是在这间书房里梁启超先生起草了著名的讨袁大计。来到立式书柜前,我们好似听见了梁公当年翻动书页的声音,这些现在看来已经泛黄的书籍里流动着的是一位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的治学思想和救国思想。二楼靠西北角也是1间大厅,靠东南角有几间主要卧室和图书资料室。卧房内最显眼的就是那张全家福了,这是梁氏家族的缩影,也是梁先生的精神慰藉。家族纪念室和餐厅也在二楼,纪念室里挂着梁先生的画像,让人肃然起敬。
主楼在梁公铜像右后侧为砖木结构,水泥罩面,塑有花纹,石砌高台阶,双槽门窗,一、二层各有9间居室。一层有一间大厅,大厅右侧是梁先生子女们的介绍,其中最惹世人注目的无疑是其长子梁思成,未来的中国现代建筑学奠基人在此受到了最精心的教育和栽培,直到成年后才离开这座老宅远渡重洋。而其他子女也在梁启超深厚的"齐家"之道的熏陶下各自成长为出色的学者、专家。顿时感悟到,梁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维新派代表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子女们的成就证明了这是一个彻底的文化名门世家。
一层其余几间房间和二层的房间现在是展厅,里面陈列着梁先生生平的经历及相关照片。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在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1890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1901~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
解散。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1915年8月,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进行猛烈抨击,旋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依附段祺瑞。他拉拢一些政客,组建宪政研究会,与支持黎元洪的宪政商榷会对抗。1917年7月,段祺瑞掌握北洋政府大权。梁启超拥段有功,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20年梁启超回到中国后,以开始集中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该年《清代学术概论》脱稿。1921年梁启超在天津南开大学主讲中国文化史,在京、津多所学校先后七次讲演。1922年梁启超赴各地讲学;10月起,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讲授《先秦政治思想史》一学期;同年《中国历史研究法》出版。1923年梁启超在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清华大学)讲学。1924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版。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并担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6年梁启超因病入院治疗,发现肾有问题。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终年五十七岁。
每个展室里还保存着梁启超先生当年的一些手写书信,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