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成语 第 69 页
-
《忠心赤胆》成语故事:
唐三藏别了唐王,离了长安,
马不停蹄,不一 日来至法门寺。 众僧接到里面,相见献茶,用 …
-
《想当然耳》成语故事:
公元203年,
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18岁的曹丕见23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漂亮,就强占为夫人。 孔 … -
《悬驼就石》成语故事:
古代有人得到一匹死骆驼,他想剥掉骆驼皮但嫌刀钝。
楼上有块磨刀石,于是他 一会儿上楼磨刀,一会儿 … -
《悬门抉目》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王勾践的求和,夫差不但不听,反而听信
谗言 赐剑令伍子胥自尽。伍 … -
《急则抱佛脚》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王安石与客人闲谈,偶然谈到佛经,他感慨地说:“
投老欲 依僧”,表示想与和尚去做伴。旁人加上一句“< … -
《投鼠忌器》成语故事:
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
齐头并进。汉 -
《拔毛济世》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代表墨翟主张“
兼爱”、“非攻”,反对 自私自利和无原则的仇杀,对立 … -
《户限为穿》成语故事:
南北朝陈朝著名的书法家智永禅师,坚持练字30多年,写坏的笔可以装十瓮,埋入地下称“退笔冢”,共练过80万字,他住在浙江吴兴县的永欣寺,找他题字的人很多,把他屋子的门槛都踩破了,不得不包上一层铁皮。
…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xīng xīng zhī huǒ,kě yǐ liáo yuán 查看详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宰相
张居正起用名将戚继光 练兵对付倭寇的侵略,起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水灾。少数民族地区 … -
《景公求雨》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大旱,百姓错过播种季节。齐景公召集群臣商议加赋
求雨之事,晏子坚决反对景公求山神与 河伯 -
《扫墓望丧》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严延年任河南太守,他的母亲从东海跟他来到洛阳。一次,正巧看见奏报引决犯人。他母亲大惊说:“我不自意当老见壮子被刑戮也!行矣!去女东归,扫除墓地耳!”过了一年多,严延年果然遭到惩治。
… -
《明珠生蚌》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
孔融朋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韦康,字元将,小儿子韦诞,字仲将。两人都很优秀,孔融特别器重他们,在给他们的父亲信中写道:“前日元将来,渊材亮茂,雅度 -
《新亭之泪》成语故事: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
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 … -
《斗升之水》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思想家
庄周在《庄子》中运用寓言故事,他在《 外物》篇中讲到:庄周在旅行途中听到有声音叫他,他在 … -
《方寸已乱》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辅佐刘备有功,
曹操一心想网罗他,就把他的母亲骗来,要她写信召徐庶回来。徐庶接到信后,知道这是曹操要挟他,无奈地对刘备说他方寸已乱 … -
《犬牙相错》成语故事:
西汉刘邦分封诸侯,诸侯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中央抗衡,
汉景帝时就爆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并没吸取教训,又给自己13个儿子分封属地。 -
《擢发难数》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夫须贾
门客范雎跟随须贾出访齐国,受到齐襄王的称赞。须贾回国后告诉相国魏齐,魏齐要杀范雎。范雎 -
《操矛入室》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郑玄从师于
孔融,深受孔融的喜爱,夸他能真正带走他的学问。郑玄征对学者何休的《公羊墨守》、《左氏 … -
《握粟出卜》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
广陵太守 琅邪人赵昱,是一个有名的忠孝人士。他13 -
《家无儋石》成语故事:
西汉末年,蜀郡人扬雄十分好学,爱好辞赋,他的《羽猎赋》《反离骚》等十分出名,他生活十分清苦,“家产不过十金,而无儋石之储”。他甘于清贫,从不刻意去追名逐利,他担任黄门给事郎,侍奉成帝、哀帝、平帝均没有升职。
… -
《寒酸落魄》成语故事:
范雎随魏国
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 … -
《漂母进饭》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水边钓鱼为生,经常是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后来成为淮阴侯,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可是她却不收他的礼物。
… -
《大风之歌》成语故事:
西汉初年,
刘邦平定天下后巡视全国,回到家乡沛县,他大摆宴席款待亲朋好友,在酒宴上 击筑唱起《大风歌》:“大 … -
《天诛地灭》成语故事:
从前某地县令新上任为了向老百姓表明能够
秉公办事、 清正廉明,特 … -
《天罗地网》成语故事:
元代的李寿卿创作了一个杂剧,名叫《伍员吹萧》,说的是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
一段曲折经历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这样的:
楚平王身旁有个很会拍马的人,名叫 …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查看详情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大哲学家老子认为人世上的一切都是
命中注定,命运已经安排好 了的东西,人们想 … -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tiān xià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 查看详情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成语故事:
香菱因薛蟠不在家,就向林黛玉学习作诗。黛玉教他作诗的基本常识,香菱就想出很多好诗来问黛玉,黛玉与宝钗、李纨等姐妹纷纷鼓励她,夸奖她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香菱从此学诗作诗的劲头更加大了。
… -
《如花似玉》成语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去野外采桑,看到一个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像碧玉一样清秀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衣着朴素大方,举止言行处处很高雅,少女顿时对这个如花似玉的男子从心底产生爱慕之情。
… -
《好谋善断》成语故事:
三国时,孙权善于招揽人才,
礼贤下士。只要有才能,愿为他效力的人,他都加以重用。鲁肃、诸葛瑾等人都投奔到他旗下,得到了他的赏识和重用。公元20 … -
《孝悌忠信》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梁惠王问孟子魏国以前是十分强大为什么到他当政时就被秦国欺负,孟子说他没有推行
仁政,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自然不会懂得孝悌忠信的行为准则, -
《妇人之仁》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名将韩信曾投奔过项羽。因项羽 有勇无谋,不善用人,韩信 … -
《妇人醇酒》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兵围困,赵相平原君派人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救赵,
迫于秦国的压力,晋鄙不敢行动。魏公子信陵君盗取兵符,杀了晋鄙,亲自率军救赵。他中了秦 … -
《安身之地》成语故事:
刘备投奔
荆州 刘表,刘表派刘备驻守新野。在新野,刘备诸葛亮巧用火攻,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将夏侯惇。刘备担 … -
《对酒当歌》成语故事:
贾宝玉被父亲贾政严管读书,他自己根本没心思读,翻开《古乐府》,看到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顿时 -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查看详情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
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 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一当 … -
小鹿儿心头撞 xiǎo lù ér xīn tóu zhuàng 查看详情
《小鹿儿心头撞》成语故事:
明朝时期,书生王杰因为卖姜人说他
小家子相而 大打出手, -
《屦及剑及》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
楚庄王派申舟去齐国访问,申舟没有经得宋国同意而路过宋国,被 宋人所杀。楚王听说此事后 … -
《清尘浊水》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植年少时
聪明伶俐,经常 出口成章,深受 -
《淮王鸡狗》成语故事:
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
长生不老,他找到 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 … -
《涸辙之鲋》成语故事:
庄子因为过分专注于著书,不太注重生产,所以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
忍饥挨饿。有一天,庄子家又到了 -
《添兵减灶》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兵法大师鬼谷子的弟子庞涓请魏王残害师弟孙膑。被砍了双腿的孙膑逃到齐国做大将田忌的军师。魏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田忌采纳孙膑的
围 … -
《薪桂米珠》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擅长辩论,凭一张嘴到处游说。他去楚国要求见楚王,把守宫门的谒者索贿不成,故意陷害他,让他先住三天,卖给他的东西特别贵。楚王见苏秦后,谈得非常投机。苏秦说楚国的米像珍珠、柴火像桂木一样贵。
… -
《屠龙之技》成语故事:
从前朱评漫想学一门别人都不会的绝技,就把家产变卖出门拜师学艺。三年
后学成归来,给人介绍如何杀 龙的方 … -
《缩屋称贞》成语故事:
传说古代时候,颜叔子在一个风雨之夜,接纳了一位因暴风而房屋倒塌的邻家寡妇,因自己的房屋也不宽敞,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他让寡妇手执火烛取暖,后来柴草用光了,他就折取房屋的木料来烧火取暖,始终没有性侵犯她。
… -
《避面尹邢》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
汉武帝同时宠幸尹夫人和邢夫人,对他们照顾有加。为了避免她们互相 倾轧,下诏书让她们不 … -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bì qí ruì qì,jī qí duò guī 查看详情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成语故事:
公元前684年,齐国
恃强凌弱攻打鲁国,鲁庄公率军在 长勺迎敌,两军相遇,齐军擂起战鼓,鲁军在 … -
《唾手可取》成语故事:
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 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 … -
《啼笑皆非》成语故事:
南朝陈将要灭亡,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
不能 相保,就将铜镜 -
《同类相求》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
贾谊认为商朝末年的 伯夷与 叔齐 -
名不正,言不顺 míng bù zhèng,yán bù shùn 查看详情
《名不正,言不顺》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
周游列国,再次到达卫国时,卫国政局发生重大改变,卫出公赶走父亲而即位,孔子认为这是“名不正,言不顺”。大夫 …